姓拓跋的名人-姓名学
拓跋姓(拼音:tuò bá xìng)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454位。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。
历史上部分姓拓跋的名人
拓跋珪
北魏道武帝(371-409),北魏(386-556)王朝的建立者,386-409年在位。鲜卑族拓跋部人。先世曾建立代国,为符坚所灭。淝水战后,他乘机复国,初称代,不久改称魏。皇始二年(397年)攻破后燕都城中山(今河北省定县),拥有黄河以北地区,成南北朝对峙之势。次年建都平城(今山西省大同)。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,从事耕种;任用汉族地主官僚,加速鲜卑社会发展。晚年政事苛暴,为次子拓跋绍杀死。
拓跋嗣
北魏明元帝(392-化解423),409-423年在位。在位15年,礼爱儒生,好学史传,采集经史,隆基固本,内和外辑,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。对内巩固王朝统治,对外趁刘裕病死时进攻宋国,费了不少气力,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,在付出相当的代价后,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战争的第一次胜利。由于长途攻战劳顿,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。可以说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过渡性的皇帝。终年32岁。
拓跋焘
北魏太武帝(408-452),423-452年在位。字佛貍。鲜卑族拓跋部人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。北魏太常七年(422年)四月被封为泰平王,旋立为皇太子。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,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为谋臣,纳其谋略,整顿内政,屯田练武,增强国力;把握作战时机,依靠鲜卑骑兵,先后攻灭夏、北燕、北凉,破柔然,击敕勒,袭山胡,降鄯善,逐吐谷浑,攻取南朝宋之虎牢(今河南省荥阳西北汜水镇西)、滑台(今滑县东)等地,统一了中国北方。在历次战争中,拓跋焘常亲自率军出征,决策雄断,部署周密,讲究战法,临阵勇猛,多获胜利。正平二年二月,被中常侍宗爱谋杀。
拓跋宏
北魏孝文帝(471-499),即拓跋宏,亦即元宏,北魏皇帝。即位时仅五岁,太皇太后冯氏当国。太和十四年(490年)冯太后死,始亲政。亲政后,进一步推行改革:太和十七年(493年)孝文帝从平城(今山西省大同)迁都洛阳;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,藉以改变鲜卑风俗、语言、服饰;此外又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;评定士族门第,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;参照南朝典章制度,制定官制朝仪。孝文帝的改革,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,起了积极作用。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(496年2月2日)孝文帝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。他说:魏的祖先出于黄帝,以土德王。“夫上者,黄中之色,万物之元也。”故改姓元。
拓跋子推
(生卒年待考),代北人(今山西代县)。著名北魏大臣。拓跋·子推是北魏献文帝的叔叔,时任北魏王朝的京兆尹。当时北魏献文帝不想作皇帝了,准备将其位让给叔父京兆尹拓跋子推,乃派人驰往漠南,向河西王秃发·傉檀之子秃发·源贺征求意见。秃发·源贺按照鲜卑传统的父终子及的礼仪,坚决代表不可,之后驰驿入长安,向北魏献文帝正色谏阻,最后北魏献文帝听取了秃发·源贺的意见,没有将将帝位传给拓跋·子推,而是传给了儿子拓跋·宏。
拓跋·子推是北魏王朝的资深贵族,也是反对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政策的主要反对派首领。当改革触动了很多贵族豪强的根本利益时,以拓跋·子推为首的少数旧贵族千方百计进行反扑,他逼死了北魏孝文帝的挚爱林明珠诱使太子拓跋·恂(元恂)触犯刑律,迫使北魏孝文帝忍痛杀死了太子。
拓跋禧
(公元?~501年待考),汉名元禧,字永寿,北魏孝文帝之弟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咸阳王。拓跋·禧是南北朝北魏宗室大臣,任太尉,封咸阳王。北魏孝文帝逝世后,拓跋·禧受遗诏辅政。拓跋·禧为人骄奢成性,贿赂公行,以奴仆臣吏广营田产,开采盐铁,为北魏宣武帝所恶后,阴谋举兵反叛,事泄被杀。拓跋·禧所为,史称“世宗颇恶之”。
拓跋·禧特别喜欢猜谜。《北史》上记载,拓跋·禧因谋反事败逃亡出走,在途中还要侍从兼防阁尹龙武给他出谜解闷。
拓跋·澄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澄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任城王。拓跋·澄能征善战,骁勇异常。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,反对改制的鲜卑贵族穆泰、陆睿勾结镇北大将军拓跋·思誉(元思誉)发动兵变,以抵制改革,另立新君。
北魏孝文帝急派任城王拓跋·澄率大军前往镇压,一举扑灭叛乱,将二人拘捕在平城狱中。之后,北魏孝文帝亲往审讯,诛杀穆泰,赐陆睿自尽。
拓跋干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干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河南王。
拓跋羽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羽,北魏献文帝之子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广阳王,宰相。
拓跋雍
(公元?~528年待考),汉名元雍,字思穆,北魏献文帝子,北魏孝文帝之弟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颍川王、高阳王,宰相。拓跋·雍先封颍川王,后改封高阳王。北魏宣武帝时,屡迁司空,议定律令。
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(公元520年),进位丞相,与侍中拓跋·叉(元叉)同决庶政。拓跋·雍一生富贵冠一国,一食值钱数万,有憧仆六千、使女五百,曾与河间王拓跋·琛(元琛)斗富。北魏孝庄帝执政初年,大都督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,拓跋·雍被杀。
拓跋勰
(公元473~508年),汉名元勰,字彦和,北魏献文帝之子,北魏孝文帝之弟;司州洛阳光睦里人(今河南洛阳)。著名北魏王朝政治家、文学家。拓跋·勰,是北魏历史上杰出的年轻政治家,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支持者,对推动北魏孝武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
拓跋祥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祥,北魏孝文帝之弟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北海王。
拓跋恂
(公元482~497年),汉名元恂,北魏孝文帝之长子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孝文帝的大太子。拓跋·恂很早即被父亲北魏孝文帝立为太子。拓跋·恂素不好学,身体又肥胖,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,每每追乐旧都平城的凉爽,常思北归;又不愿说汉语、穿汉服,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,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,顽固保持鲜卑旧俗。当时,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,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,反而怀恨在心,因此他是反对改革、反对迁都的陈旧鲜卑贵族利用的主要工具。
北魏太和二十年(公元496年)农历8月,北魏孝文帝巡幸嵩岳,要太子拓跋·恂(元恂)留守金墉城。北魏孝文帝的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,遂与左右合谋,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,阴谋出奔平城,并亲手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。事发后,幸亏领军大将拓跋·俨(元俨)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,阻止了事态的发展。第二天清晨,尚书陆琇驰马奏报,北魏孝文帝闻讯大惊,中途急急折返洛阳,当即引见拓跋·恂,怒不可遏,列举其罪,亲加杖责,又令咸阳王拓跋·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拓跋·恂一百多杖,直打得皮开肉绽,才拖出门外,囚禁于城西别馆。一个多月后,拓跋·恂伤势有所好转,方能起床行走。
农历10月,北魏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见群臣,议废太子拓跋·恂。太子的两个老师太傅穆亮、少傅李冲一齐脱帽叩头请罪,北魏孝文帝说:“你们请罪是出于私情,我所议论的是国事。‘大义灭亲’,古人所贵。今日元恂想违父叛逃,跨据恒、朔二州,犯了天下的头条大罪!这个小子今日不除掉,乃是国家大祸,待我百年之后,恐怕又要发生晋末的永嘉之乱。”
农历12月,北魏孝文帝废拓跋·恂为庶人,囚禁于河阳无鼻城(今河南孟县),并派兵看守,仅给些布衣粗食,不至饥寒而已。
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公元497年)农历4月,北魏孝文帝再次巡幸长安,离开洛阳不久,负责督导拓跋·恂的御史中尉李彪就紧急秘密上表,告发拓跋·恂又与左右谋反。北魏孝文帝得报,急派咸阳拓跋·禧(元禧)与中书侍郎邢峦率人带着毒酒赶赴河阳,逼令拓跋·恂自尽,时年十五岁,敛以粗棺常服,就地埋葬。
拓跋思誉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思誉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镇北大将军。
拓跋隆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隆,北魏孝文帝之弟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安乐侯。
拓跋超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超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骁骑将军。
拓跋乐平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乐平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射声校尉。
拓跋拔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拔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前彭城镇将。
拓跋珍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珍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代郡太守。
拓跋颐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颐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朔州刺史、阳平王。
拓跋丕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丕;代北人(今山西代县)。著名北魏平阳公。因功拜东骑大将军。在鲜卑宗室中,他是德高望众的元老贵族,他年长北魏孝文帝四辈,为四朝老臣。不过,拓跋·丕之子拓跋·隆、拓跋·超,以及弟弟拓跋·业皆参与了抵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,皆被镇压。
拓跋业
(生卒年待考),汉名元业,拓跋·丕之弟;平城人(今山西大同)。著名北魏抚冥镇将、鲁郡侯。
拓跋丕
后魏乐平王,因功拜东骑大将军。鲜卑宗室中,德高望众的元老贵族,长孝文帝四辈,为四朝老臣。
拓跋平原
后魏齐州刺史,以功拜镇南将军。孝文帝时,有妖人刘举,自称天子,拓跋平原亲自讨斩之。
拓跋可悉陵
后魏中军都督。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,遇一猛虎,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。
月晨算运网部分文章、数据、图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删除。